[案例开发方法]绕过案例翻译的种种“坑”

2019.03.12 分享

绕过案例翻译的种种“坑”

文|赵子倩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天演论》



案例翻译并不是每一个案例爱好者都会接触到的。但是,在哈佛、毅伟等国外平台发表是案例爱好者的最高荣誉之一,让人心向往之。要国外发表,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奥德赛之旅。其中,翻译是一道难以翻越的高山。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轻敌的。大多数人说,可能要找个好的翻译公司。少部分人说,我自己英语就很棒。甚至国外的资深案例评审教授也说,关键是主题故事要好。言下之意,其他都不是事儿。事实上,国外案例目前正以高速翻译成中文并渗入国内,我们以中文母语水平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生涩表述、别扭的句式,甚至一些稍微专业一点的表达如果不查原文根本看不懂。可以想象,英文案例出海亦然。


的确,翻译过程中是有一些基础知识,一旦跨越就不会再一次失误。但也有一些非常难过的坎儿,咱们把和翻译公司打交道中的那些事一一道来。



首先,一定要前期告诉翻译公司项目经理,正文全部都要用过去时。专业译者可能无法瞬间理解,一个最好的方法是用这个方式传达——像写小说!这个传达方式,可能案例作者未必完全get,但英文专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秒懂。看到如何搭建双方沟通桥梁了吧?有些话术是需必备的,这属于“其他都不是事儿”的范畴。有时,当案例时间线已经到了现在,译者又会疑惑,现在的事情还要用过去时吗?所以案例作者要神补刀,坚定地回答一句“是”,想象读者在5年后的某一天正在阅读即可。


其次,人物的称呼。所有人没有title,没有董事长、经理,更没有先生、女士。人名就是人名,哪怕你再不习惯。这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很容易理解。另一条差异是,国外名少姓多,第一次提及全名,后续基本可以用姓来表示。如果用了名,可以自嘲地想象主人公像《纸牌屋》男主Kevin Spacey一样,对着假想中的观众(你)转过身打个招呼——“对不起,我们很熟吗?”例如,第一次出现苹果执行官Timothy D. Cook,后面就可以全部是Cook。最无奈的情况是,家族企业案例里所有人都是一个姓……那就别纠结了,用名吧。



 一些小知识

关于附录,告诉译者别再用Appendix了,请用Exhibit。关于遣词造句,尽量别掉书袋用大词了。记得联合国对于官方文件使用哪些动词是有规定的,所有口语化的动词都必须改为正式书面语,哪怕意思没有区别,例如ask变为request,具体知识网上可查到。译者知道你的投稿目的,几乎都会想方设法帮你往联合国标准上去靠。然而事与愿违,案例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轻松看懂,还得有故事性。掉书袋的翻译方式,只会造成句子越来越长,别忘了,投稿页数的限制可不是看原文,而是看英文长度。一个经验换算法则是——中文页数*1.3=英文页数。


以上都是形式上的小贴士。有时资深专家瞄一眼英文稿,还没看内容,就已经知道你有没有投稿经验。为什么?靠的就是这些细节。


最后一座大山既不是在词法层面,也不是句法层面,而是意义传达的恰当程度。译者对于专业管理知识的欠缺,往往导致在信(忠实)、达(通畅)、雅(文采)三层次仅能做到一个半。例如,忠实原文会导致通顺度下降,不通顺就更谈不到文采。其实没有文采倒不打紧,最担心的是译者为了强行满足信达雅,牵强附会地把西方文化的某些俗语、文化故事来比喻要翻译的某种情境。我们很欣赏这种勇敢的尝试,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不合适的。倒不是因为案例作者的挑剔,而是因为案例是用来描述东道主公司的。你这么有创意,公司同意了吗?在这三层次的价值取向上,大部分译者担心翻译风险,会更倾向于忠实原文。但我们实际上更希望译者能做到忠实原意,而不是忠实原文。在遣词造句上大胆取舍,忠实原意(注意不是忠实原文)和句子通畅往往是可以兼容的。



看到了吧?随着翻译问题从写作形式走向深度意义层面,几乎不可能举出简单明确的例子来诠释。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一堂全面的翻译赏析课,最多也就是把写作形式上的小贴士拿出来广而告之。而且,在信达雅的翻译价值取向上,我们甚至还有一点矛盾——到底要让译者坚守原文,还是放飞自我?也许任何一种都是不够的,每个词、每句话都是case by case斟酌的对象即使高校的翻译课,也不过是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翻译原则,无法穷尽一切例子。


在此,我们真正想要请案例作者们重视的,是翻译过程的反复性。这是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不仅译者需要付出反复琢磨的功夫,案例作者们,你也一样。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

集聚商业智慧 推动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