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写作方法]走近“决策型案例”

2018.07.17 分享

写在前面的话

描述型案例好写,决策型案例难写?这两者到底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你的案例写作是否真正得到了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下面的经验介绍可能未必适用于所有案例写作,但是可以有助于案例作者更好地理解两种案例的区别。

走近“决策型案例”

文│赵子倩

▷1◁

众所周知,教学案例类型通常分为决策型和描述型两种。很多案例作者都更习惯写描述型案例。原因很简单,描述型案例是把企业的经验介绍出来,沿着公司的行为轨迹直接描述即可,逻辑清晰简单,只需要强调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增加一些主人公逆向思维的小故事,往往就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虽然我们并不反对描述型案例,但是缺乏经验的案例作者往往容易陷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而忽视对决策环境和条件的描述,也就是说,忘了主人公的思维分析和逻辑。然而对决策环境和条件的描述正是案例教学法最鲜明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这些内容,即使读起来有声有色的案例,往往也经不起质问,更不能引发批判性的讨论,案例教学法也就更无从谈起。

▷2◁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引发同学讨论。能够引发讨论的话题,一般都产生于决策环境的模糊性,或者是几个方案的难以抉择。偏重经验介绍的描述型案例,如果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但是如果缺失了上述两个条件,那就往往难以激起任何讨论,甚至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学生往往一片茫然,并有此疑惑:“好,我知道了,可那又怎样?”或者完全难以判断这些经验是基于怎样的背景而作出的,因此更难以判断这些经验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公司。

▷3◁

为避免这种现象,案例作者在写作时应当避免按照“接下来,接下来,接下来”的方式去铺开陈述。我们建议作者更多采用“因此,因此,因此”的逻辑,并且在阐述原因时更多展示案例主角当时所面临的其他选择。为了更能体现因果关系,我们更进一步的建议是,案例作者在动笔之前的企业调研时更积极地和企业管理层沟通,而不是被动接受企业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案例作者需要在“学习心态”和“挑战心态”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也就是说在“了解事件背景(倾听陈述)”和“把握话题主权(提出批判性问题)”两个目标之间掌握好节奏

▷4◁

有人会问,描写内容的客观中性,难道不是案例最重要的特征吗?案例撰写最基本的要求难道不是避免分析吗?的确如此。不过,熟悉案例写作的作者一定会遇到过这种纠结,那就是斟酌某一句话到底应该是从主人公的嘴里说出来,还是从公司的角度说出来,或者是由作者直接叙述出来……。事实上,兼具可读性和教学性的案例,往往能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作者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分析,描述主人公所知道的环境条件,这并不违反案例客观中性的规范。从主人公口吻,到公司口吻,再到作者口吻,叙述的内容越来越客观,增加分析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越来越小心。说到底,一段分析到底是不是真正符合客观中性的规范,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作者的经验。但是至少,避免华丽辞藻和溢美之词,是所有案例作者所应遵循的底线。

▷5◁

回到决策型案例和描述型案例之争。决策型案例往往被认为特别难以设计,但如果把描述型案例的决策环境、决策条件和决策模糊性考虑进去,决策型案例的固定框架比起描述型案例的“大道无形”而言显得更加清晰,更容易上手和掌握。简单说来,描述型案例是有因有果,决策型案例是有因无果。事实上,一个内容完备的描述型案例通常可以凭借写作技巧改为决策型案例,决策条件和决策环境是否全部陈列、如何陈列,只是写作技法上的区别,描述型案例的结果部分如果不能在决策型案例当中呈现,可以选择写在教学笔记当中,或者另外独立成篇。有一些描述型案例很难改成决策型案例,也通常是因为它的决策条件和环境描写得本来就有欠缺。

▷6◁

写好决策型案例可以归结于一个简单的技巧:把一个具有教学意义的因果关系,按照决策时间点拆开,把作者所发现的所有决策环境和条件陈列出来就得到了正文,把决策的方案和紧迫性放在案例开头和结尾即可。当然,开头主要是对决策概括性的描述、以及事情的紧迫性,结尾更注重两难的处境、以及主人公对未来的看法。

-The end-

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

集聚商业智慧 推动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