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写作有其固有的范式,长期从事案例开发的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更有“感觉”。投稿日程已比较紧张,我们试图总结一些案例写作方面的“小贴士”,希望作者朋友们予以关注。
案例和教学说明的关系如何处理?
简言之,案例是一部电影(情节),教学说明是一篇影评(观点)。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为了容易获得企业授权,一些重要信息被放在了教学说明中,而案例正文却失去了特色。对此,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的观点十分明确,请勿如此。原因是,企业确认书仅仅覆盖正文内容,教学说明中的任何内容都未涵盖在确认范围内。而且,学生并不能获得教学说明,课堂讨论应是基于案例正文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案例教学法更鼓励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
案例中需要多少故事性?
有“故事”的案例的确可能对读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但故事性或戏剧化仅仅可以给案例部分增色,案例的“跌宕起伏”可以仅凭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描述去实现,而非必须通过人物描写或对话。为了给“挑战”“争论”增色,插入部分人物对话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口语化”和“书面化”之间拿捏不当,可能会大大降低案例的真实性和紧凑性,也有可能损害到主角的成熟感。
案例中需要多少文学色彩?
增加文学色彩可以提升案例水平,但稍有不当容易适得其反。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1)确认引用的成语、熟语的情境符合度有多高,如果只是大概符合,就不如使用平实的语言。此外,不建议任何大小标题仅仅使用成语和诗句,或者采用过多的隐喻和双关等含糊的修辞方式;(2)如果后续希望海外投稿,成语往往是难以恰如其分翻译成英文的;(3)成语的意思往往高度浓缩,因此如果独立用来形容某个情境,难免背后体现着作者的判断,也会令读者产生各异的解读。
案例的目的是全面和精确地传递讨论要素,“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多在于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和抉择,而不应在于对信息本身的理解差异上。如果希望使用成语,可以在其后用客观、平实、详细的语言再次解释该成语在企业情境下包含的各个要素,即为什么会采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该情境,从而使读者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教学说明中的学习目标如何设置?
学习目标是教学说明中提纲挈领的内容,后面的问题设置和问题分析都支持着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1)集中性。多个学习目标所在的学科领域应尽量集中,稍有交叉是可以的,但不应太过多元;(2)层进性。学习目标应先从认识、理解等基本要求出发,逐步拓展到说明、分析、讨论和应用,也就是从“输入”到“输出”;(3)通用性。学习目标如果全部设置为了解某个特定行业,或者某个特定公司,而不能抽象为某个一般化的问题,就失去了在其他情境应用的价值。
讨论问题如何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设计讨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凸显作者在引导课堂方面的个人特色。一个中规中矩的通用方法是,从具体情境出发——问What,进入到原因分析——问why,再走向选择性的提问——which,或者开放性的提问——how。一般三到四个讨论问题是比较恰当的。
讨论问题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可以被why、which、how等问题涵盖,提出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教学目标一般不涉及询问具体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境。
决策应当在事件进程中的什么位置?
建议的模式是“条件——决策”(决策型案例),同时,“决策——解答”(描述型案例)也可以接受。对于企业而言,两种模式都是遇到挑战、寻求方案的过程,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对于案例写作而言,截取信息的片段是不同的。“条件——决策”模式更像是为了一个决策去寻求支持性信息,即为什么必须决策?大部分信息应来自决策点之前。这种模式的底层教学法着重训练思维;而“决策——解答”模式更像是展示一种最佳方案,大部分信息应来自决策点之后。它的底层教学法更偏重示范和模仿。
正文和教学说明采取什么篇幅是恰当的?
一般而言,建议正文不要短于6页,也尽量不要长过10页,一方面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导致阅读疲劳。教学说明可以较为详细,对问题的讨论分析部分不应少于4页。
一篇案例只能写一个企业吗?如何处理竞争者信息?
一篇案例的主角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公司,但一定是围绕某一家企业来写,并建议只选择一个主角去刻画心理。对于实地调研案例而言,企业在案例内容确认书上盖章的目的是确认案例中与自己公司有关的内容,无权确认关于其他公司的内容。因此,两企业对比的写法不适用于教学案例。如果需要增加竞争者信息,需要增加适当的公开资料引用,包括某些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经济或市场数据。
有哪些数据或信息需要引用?
针对基于现场调研并获得企业确认的一手资料案例,需要对行业描述、宏观数据、竞争者信息等非该企业的内容增加资料引用。
针对基于二手资料编写的案例,引用之处更多。主要包括:所有的人员观点与行为、事件的日期、交易金额、企业目标表述、决策的因果描述等等。正文和附录都需要引用,规范是一致的。
基于个人经验可以写案例吗?
可以!不过这种情况需要确保公司能够书面确认内容,或者采取对行业、企业、人员等进行匿名的方式撰写。